《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》(2020年修订版)中指出,川崎病患者应根据冠状动脉解剖形态的异常情况,结合是否存在心肌缺血,对川崎病CAL进行风险分级(表1)。CAL多累及近段,近段无异常而仅远端受累的情况罕见。多数患儿仅为轻度扩张,大多在4-8周内恢复正常,巨大CAA发生率为0.13~-0.70%[1-3],恢复的可能性小[10-11,15-16]。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患儿尽管冠状动脉内径恢复正常,但存在血管结构和功能持续异常,可进展为狭窄或闭塞[9]。
川崎病患儿应根据CAL的临床风险分级进行随访管理(表2),原则上,CAL在IV级及以上患儿,尤其是在改变治疗方案前(如停华法林)必须进行CAG、MSCTA或MRCA检查。对于CAA患儿,当冠状动脉官腔内径恢复正常时,应警惕血栓形成、狭窄和阻塞的风险。因此,建议定期进行诱导性心肌缺血监测,必要时采用CAG,以确定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。
表2 根据CAL风险分级的川崎病患儿随访建议
注:CAL为冠状动脉病变;ECG为心电图;CAG为冠状动脉造影;MSCTA为多排螺旋CT造影;MRCA为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