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崎病(Kawasaki disease,KD)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,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首次报道。川崎病病因不明,普遍认为川崎病是由感染因素触发的急性全身免疫性血管炎,可并发冠状动脉病变(coronary artery lesions,CAL)。川崎病导致的CAL已经成为部分国家和地区常见的后天性心脏病之一。川崎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,全年均可发病,男女发病比例为1.7∶1,东亚地区显著高发,发病率呈不断增高趋势,欧美国家发病率较低。我国北京和上海近年来发表的资料显示每10万名0~4岁儿童中每年就有超过100例新发川崎病。
临床表现
1.发热
常为反复发热,体温可达39~40 ℃,抗生素治疗无效。1周内发热自动消退或用药(如糖皮质激素)后消退者,不能排除川崎病。
2.双侧眼球结膜充血
发热后不久患儿可出现双侧球结膜非渗出性充血,通常不累及边缘和虹膜周围的无血管区;发热第1周,裂隙灯检查常可见到前葡萄膜炎;偶有结膜下出血及点状角膜炎。
3.口唇和口腔改变
包括口唇红、干燥、皲裂、脱皮和出血;草莓舌;口咽黏膜弥漫性充血。可伴发口腔溃疡和咽部渗出,但不是川崎病特征性表现。
4.皮疹或卡介苗接种处红肿
皮疹通常在发热后5天内出现,常见弥漫性斑丘疹、猩红热样和多形性红斑样皮疹,而荨麻疹或小脓疱疹较少见;皮疹通常广泛分布,主要累及躯干和四肢,腹股沟处皮疹加重和早期脱皮以及肛周潮红、脱皮是川崎病的特点。亚急性期也可出现新发过敏性皮炎。大疱性、水疱性皮疹和瘀点、瘀斑样皮疹通常不是川崎病的表现。卡疤红肿是指原卡介苗接种处急性炎症,是川崎病的一项相对特异的早期表现,发生率为9.4%~49.9%;日本及新加坡报道卡介苗接种后1年内的川崎病婴儿,卡疤红肿阳性率可高达69.7%,高于淋巴结肿大及四肢末梢改变的发生率。目前认为,即使没有全身其他皮疹表现,卡疤红肿也可作为川崎病的一项临床特征。
5.四肢末端的改变
四肢末梢改变:急性期出现手掌、足底潮红和硬性水肿,有时伴有疼痛;2~3周手指和脚趾出现从甲周开始的脱皮(膜状脱皮),并可能延伸到手掌和脚底;在病程1~2个月,指甲上可出现深的横槽(Beau′s线)或脱甲现象。
6.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
为单侧,直径≥1.5 cm,通常局限于颈前三角。
全身系统表现
川崎病为全身中小血管炎,除了以上6项主要临床特征外,还可有其他全身各个系统表现。
1.心血管系统
心肌炎、心包炎、瓣膜反流甚至休克,CAL以及其他中等大小体动脉的动脉瘤,主动脉根部扩张,周围性坏疽等。
2.消化系统
呕吐、腹泻、腹痛,肝炎、黄疸,胆囊炎,胰腺炎,肠梗阻等。
3.呼吸系统
咳嗽、流涕等,胸X线片示支气管周围及间质渗出、少量胸腔积液甚至肺部结节等。
4.肌肉骨骼
关节红肿、关节痛,大小关节均可累及(滑膜液细胞数增多),可持续较长时间。
5.神经系统
关节红肿、关节痛,大小关节均可累及(滑膜液细胞数增多),可持续较长时间。
6.泌尿系统
无菌性脓尿,尿道或尿道口炎,鞘膜积液等。